進入主題前,我們先來聊聊聯合晚報停刊這回事。聯合晚報於6月2日吹熄燈號,自從32年前創刊,聯合晚報一共發行了1萬1783天。而最後一刊的頭版,聯合晚報選擇用過去所有的頭版縮圖拼成「謝謝」兩字。只是這華麗轉身背後,卻是一言難盡的淒與苦。
聯合報系聲稱,受到讀者閱讀習慣改變、數位媒體發展,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,聯合晚報的發行量早已無法達到收支平衡遂而停刊。據了解,聯合晚報全盛時期一天發行量可達60萬份,但近年聯合晚報發行量持續下跌,知情人士透露,最後一天的發行量僅為10萬份。
報紙的發行量對傳統媒體的廣告業務至關重要,概念就像Youtuber或網紅收取廣告費用時,會以訂閱數或粉絲數作為依據。報紙發行量越大,能觸及的讀者越廣,廣告的潛在效益也就越大,這和數位行銷中的「流量」異曲同工。當聯合報系坦承因發行量萎縮而無法達到收支平衡時,言下之意,就是其廣告業務部門已經拉不到足量的廣告了。
對於聯合晚報停刊,聯合報系表明:「除了繼續經營現有的報紙,也將推出數位新產品,以因應下一階段閱讀時代的來臨。」但「數位新產品」是什麼並未交代,我想除了既有的電子報,或許是開發出其他APP?無論如何,從Google或Facebook這些數位平台手中奪回往日的讀者黏著,是媒體產業無法逃避的巨大挑戰。
2014年,我曾任職於國內某大媒體剛成立不久的電子報部門,就傳統媒體數位轉型來說,這家媒體數位化的步調比起同行算是晚了許多。而當時電子報網站的主要流量,9成以上來自於Facebook的導流。儘管我已離開多年,但從電子報前同事口中得知,目前網站仍靠社群平台作為主要流量來源之一。